很多搞市場的人告訴我:今天的中國家具市場,現代家具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額。
情況是否如此,我沒有做過調查,因此沒有發言權。據說有人做過市調,但是,做市調的人,是否真的懂得什么是現代家具?我是很懷疑的。因此先決條件:對“現代設計”的定義不清,調查的結果就不可信,甚至無用!
01、什么是現代家具?
什么是現代家具?我想這是西方家具設計源流的范疇,不是東方,不是中國。中國家具,從宋明的簡約到清代的復雜,我們都歸類為傳統家具。
民國時期的以洋為主,以中為輔;或者以中為主,以洋為輔的設計,當然也不屬于現代家具。后來的新中式,也只是中國傳統家具,要過渡到中國現代家具的中間過渡性的產品,這個過渡期要多久呢?難說,可能需幾代人。
總之,現代中式家具尚未真正的出現。
西方,從文藝復興開始,意大利有了巴洛克建筑與室內裝飾,擺脫了近千年的神權的統治,荷蘭開始搞家具的巴洛克,并且將這股潮流引向法國,家具的巴洛克設計也就開始了。
然后由法國的龐比都夫人開創了洛可可。再然后意大利又有了新古典主義,歐洲的家具設計由繁到簡(中國相反,由簡到繁),終于有了包豪斯,走向了現代設計。
然而,大戰打亂了歐洲家具的設計發展,人文主義的偏激,終于釀成了大禍。歐洲打得稀巴爛,戰后重建,物資匱乏,家具也只能“從簡”,有的用就好,自己阿Q一下,說“少就是多”。
好在歐洲人用家具,只用幾年就扔了,不像中國人,一用就是幾十年,甚至還想傳宗接代。這時歐洲的現代家具設計,十分丑陋,用人造板,用32mm系列制造,快速生產,湊合著用。
到了七十年代以后,歐洲經濟基本上恢復了,歐洲人不會再用這些像“火柴盒”那樣的家具了,他們重新撿回自己的文化,各國的文化,澆灌了各自的家具設計,而這些重新設計的家具,又重新塑造了各國的家居生活文化。
這就是歐洲的現代家具。家具設計的發展,又回到他們家具設計的主流中來,由巴洛克—洛可可—新古典—包豪斯—現代。
直來直去的板式家具,今天在歐洲只能在都市邊緣的貧民窟中使用,這類設計,從方法論的觀點來看,也是不合邏輯的。
方法論的邏輯:“一切的現在,必定來源于過去,一切的未來,也必定來源于現在。”
02、現代家具來源于哪里?
那些火柴盒的板式家具,來源于哪里?如果說新中式是過渡性的設計,那今天被大家認為的現代家具(板式),是“權宜設計”。
什么意思?臨時用用,因此歐洲大型家具公司賣這類家具時,都會告訴你,只能用3-4年。
在中國,這類家具就是他們口中的現代家具,尤其是定制家具,用的就是刨花板、中纖板,就是這類直來直去的“火柴盒”。這類家具的比重越高,表示這個社會還是相對貧窮。
但中國人用家具,不會是3-4年一換,要用很久,怎么辦?售貨員要靠忽悠,把刨花板說成實木顆粒板,把中纖板說成密度板。盡量和木材沾邊。
另外一部分北歐家具,也可能被歸類到現代家具。北歐許多設計仿自中國的明式,像漢斯威格納的“中國椅”,就是從博物館中的明式椅子仿過來的。
他們以明式為原型,以北歐瑞典的生活習慣和審美角度,去修改中國明式的設計,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。
這就是北歐的現代家具。在中國人的認知中,北歐家具是現代家具,然而比利時、荷蘭、愛爾蘭、德國等國的現代家具,也算嗎?我們的調查人員,知道這些國家的現代家具是什么樣子的嗎?
美國當然也有自己的現代家具,當然也不是直來直去的火柴盒,也源自于他們原有的設計(文化)演變出來的。中國人稱之為簡美、小美......什么的,這些難道不是美國的現代家具嗎?
發達國家,不僅是經濟發達,文化也發達。他們都有各自的現代家具,只是我們許多業者搞不清楚,設計師也不一定搞清楚了,更何況市場調查人員。